您所在的位置:广州市黄广中学 > 全面教育 > 能力培养 > 创新与思维 >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概括的反映,是指思维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所谓间接的反映,是指思维总是通过某种媒介反映客观事物的”。由于思维甜概括性和间接性,人通过思维,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脑的种种事物,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人借助思维,能从个别中看到一般,从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现实中推测过去、预见未来。思维能力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

    
恩格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指出:思维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它涉及从物质到精神、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应用等极为广泛的方方面面,而作为一切科学基础的领域,思维的研究就显得更有活力。


    
一、设疑导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产生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引启发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生疑,然后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再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因此设疑导学的目的之一是启迪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思维,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来实现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差错来设疑启思,使学生吃堑、长智,充实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灵活解题能力。

    
思源于疑。通过质疑设问,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质疑设问要做到:1)抓住关键,有的放矢;2)针对迷津,设置悬念:3)明确具体;4)新奇有趣;5)有启发性。实行启发式教学,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积极创设研究情景,激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一个好的情境资料,可以使学生提出许多有意义的问题。为此,应在新知识教学中设疑,激发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吸取教训,主动剖析,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自觉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全面深刻认识新知,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培养提问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而“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要。它可使学生当堂消化理解教学难点。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拓展思路,发展思维:

    1.
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学生不提问,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是,不敢问。如何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呢?首先教师应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用微笑、点头和鼓励性语言对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在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时,不管提的问题正确与否、质量高低,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并尽可能地热情的解释,让学生获得从“困惑”到“释然”的成功享受。这样,学生有“疑”就敢“问”了。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但由于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景,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是只做“观众”、“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地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正好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思,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
挖掘问题内涵,让学生善问
    
学生善于提问题,对任何事物都爱问个为什么,有寻根究底积极探索的态度是高素质的一种表现。但学生由于受已有知识相认知条件的束缚,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的叙述等没有掌握,对新知识点不知道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质量不高,甚至太大、太空,不着边际。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实际生活和周围世界的能力,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再结合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新旧知识间进行联系、比较,发现问题,挖掘问题的内涵。要给出时间让学生相互质疑争论,积极思考,从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使学生从提出简单问题到提出较复杂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优劣是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应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1.
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首先,教师要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阶梯疑问或多层次练习,诱导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向纵深发展。其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善于抓住本质和关键。再次,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培养学生摆脱表象的迷惑、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

    2.
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首先,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提取,由此及彼,纵横贯通。开拓学生思维。其次,分析问题时,将知识广泛迁移,对同类知识联想融合,对不同类知识上挂下联。再次,在解题时,引导学生多向思考,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提高思维效益和思维容量。

    3.
快速准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其次,控制恰当的教学节奏。还可组织快速抢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当机立断、急中生智的能力。再次,指导学生总结各类习题的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注重巧思妙解,熟练掌握化归法、类比法、数行结合法、待定系数法等重要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快速敏捷的思维品质。

    4.
环环相扣,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起点,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教学。注意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讲授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学生听课探寻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说出思路,阅读教材理清编者的意图。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还要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5.
利用错解诊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对别人的意见深思熟虑,有批判地加以取舍,对自己做出的答案进行分析评价,不断地加以修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诊断。不但可以让学生澄清概念的本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这样强化纠错与究错教学,通过以反树正,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
    
能否熟练应用各种思维方式,迅速解答各类试题,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强弱的依据。在中学教学中,很多题目是可以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作为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找到答案,应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渠道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启迪学生抓住关键,总结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具有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收敛思维能力。设计信息丰富的试题,指导学生筛选、处理众多信息,引导收敛思维。学生在按照一定的解法解完题后,便停下来,不去思考自己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因此,应利用反向思考,训练逆向思维;分析问题,统筹全局,培养整体思维;注重等效代换,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常见的有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间接问题转化为直接问题,观察。联想、类比是实现化归的根本途径。通过认真比较、准确迁移,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五、培养创新思维,引导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首先,要精心编写教案,创设有趣的、能唤起学生愉悦情绪的情境,引起学生直接的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处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中。经常创设教学情景,就能使学生的注意由无意注意逐步发展为有意注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

    2.
质疑问难,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传授知识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是教学中反馈教学双方信息的桥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之一。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精心设计练习,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练习是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要保证学生人人参与练习,必须精心设计练习。设计练习要针对学生实际,因为学生的素质不可能一致。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些,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弱些,因此设计练习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应高一些,使这些学生通过钻研,能感受到知识的无穷奥妙,越学越有劲。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练习时只能在基本题的基础上适当有些变化,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理解,这样使学生学有所成,不断提高。

    
总之,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