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广州市黄广中学 > 全面教育 > 能力培养 > 创新与思维 > 创新教育应从基础教育抓起
创新教育应从基础教育抓起

走向21世纪的教育正在出现一系列新的变革趋势,近年来,各国纷纷以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创新?简言之,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的层面。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包括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等内容)、创新品质(包括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力的理性支持。在实践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呈现出一种互动的态势。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

 

二、基础教育的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还要教会他们做人。幼儿园和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一直未能普及小学教育,更谈不到普及初中教育。由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数少于低一级学校的毕业生人数,所以升学作为一种教育目的。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把少数人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不断被强化,并被学生、教师、家长普遍接受。这种模式存在着违背教育规律的种种弊端,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严重束缚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具体说来如下:

 

   1、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被动地机械地发展。

   2、进行的是片面的知识教育,使德、体、美、劳各育都处于薄弱的位置。

   3、以分数标准来评价学生,忽视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多数学生高分低能。

   4、过于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过于重视服从而轻视自主使学生成为批量生产、规格统一的标准件,没有自己的特点。

   5、驱赶全体学生去挤独木桥,导致学校教育往往成为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不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基础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要作到从培养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正如古语说:少成若天胜,习惯如自然

 

   1、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实施创新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因此,教育活动的开展应遵循下述原则: 

 

(1)、主体参与原则。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的,同时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2)、个性化原则。可以这样说,没有个性化、就不会有创新。坚持个性化原则,一定要实行教学民主化,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要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起来。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中小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坚持个性化是促进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探索实践原则。要求教师不是把现存在知识生吞活剥地照搬给学生,而是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如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4)、激励性原则。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教师要培育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5)、整体发展原则。是指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

 

(6)、协同创新原则。是指把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科创新和活动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校内创新和校外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

 

  2、中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

  从少年儿童长成青少年,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学习的知识越来越深,人的生理和心理都逐渐由量变引起了质变。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阶段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阶段,是继承前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方面基础打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中学阶段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我们的学校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正确认识并正视对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必须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把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创新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求有端正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壮的体魄,特别还需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对青少年的这些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依靠全面的素质教育人才能够做到。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也就是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有差异有个性的学生都养成创新意识,逐步学会创新思维,进而掌握创新技能,不应当只对少数尖子生进行创新教育。然而,这种面向全体,不应误解为整齐划一,不能把所有学生都限制在一个模式、一个水平、一个方向,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之最大限度在实现各自应有的发展。这种面向全体,也不应误解为只要普及,不要提高。我们要在重视普及的同时,及早发现并精心培养那些天才智力等级的拔尖学生,为他们充分发展提供一切必要条件,千万不要使他们被埋没,甚至被扼杀。

 

其次,要面向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四有新人。然而,这种全面发展,不应误解为平均发展,不应要求学生各科齐头并进,门门优秀,科科领先。那种要求是强人所难,是有害的,也是不必要的。人才不是全才。有所偏,才会有所专;无个性即无人才。所以,还是提合格+特长为好。当然,应当是使学生在各种素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有创造性的特长。

 

再次,要以学生为主体,使每个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中学会创新,养成思索和创造的好习惯。教育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塑造、被改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追求、探索,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同时,又要教育学生尊师好学,务真求实,勤思会想,着重培养创造性能力,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新教育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

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学生的在校时间80%在课堂里。所以,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离开课堂教学,以为只要搞点课外活动,在每周五下午热闹一下,就能培养创造能力,就算有了素质教育的想法,轻则是舍本逐末,重则是自欺欺人。同时应该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现代教学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最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3)创新教育需要有课程改革相配合

我国中学现有的课程和教材过于强调知识的逻辑系统,内容偏多偏深,落后于时代,又忽略了对知识发展规律的揭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当加以改革。因为课程意识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大纲大纲,纲举目张。有了一套好的课程和教材,才有可能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4)创新教育需要重视双基教学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前进和发展。知识不等于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不会有能力。有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才能学习和掌握更深的知识和更加综合、更加灵活的能力。所以,应当重视双基教学,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

 

  (5)创新教育要重视参与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人类一切知识都是由不同时代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并发展起来的。一切真正的知识又都是为了人类实践的需要才产生和发展的。脱离活生生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以及科学实验,不可能冒出思想的火花和创造的灵感。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也就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中学教师来说,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