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课后反思
我犹记得刚毕业时,一位老教师对我感叹,语文教学有三难:写作文难,周树人难,文言文难。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很不以为然。但几年语文教下来,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语文教学中这“三难”的真实内涵。
不是吗?一谈写作文,学生搜肠刮肚也只有陈词滥调;一上鲁迅的文章,课堂总难免死气沉沉,了无生机;至于文言文,那更是对牛弹琴。为了探索文言文最有感染力的讲法、寻找鲁迅文章更具吸引力的解读、提高学生对写作文的热情,我作出多种探究及尝试,努力攻克这“三大难关”。
那天,语文组分派上公开课的任务,《孙权劝学》这一课被派到我手里。不能让学生在听课老师们面前昏昏欲睡!我暗暗下定决心。一番深入的思考研究后,我不禁想到,文言文作为我中华传统文学一个载体,独具其魅力,那就是其文简而意丰,其音协而上口,我何不从朗读这一点做做文章呢?
于是,我精心设计并多次修改完善教案、学案,组织学生按计划充分地进行课前预习。讲公开课的日子终于来了。我按“一读而解词释义;二读而品情达意;三读而知人明旨”之思路来操作此课。果然一改此前上古文时万马齐喑之颓势,终成众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局面。大家品读品人品意,各抒己见,忙得不亦乐乎。其参与课堂之积极热烈,其主动求知解惑之能力,其知一返三触类旁通之灵性,着实让我大为讶异,更觉大快平生。
这堂课,书声琅琅,议辩滔滔,师生互诘,情意相通,受到了评课老师的一致肯定甚至褒扬。
课后,掩卷默思,我最大的体会是,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必须要有读书声,而且是在精心而富有层次地设计指导下有目的的读书声。看看,平时不善言辞的内向学生在强烈感染下也能击案而起,朗声而吟;听听,一诵再诵之下,不善分析的学生也能豁然开朗,对文中人物之性格作出精妙点评;想想,书声阵阵中,有会心的笑,有由衷的赞,有奋然而起上黑板秉笔直书,作为老师,我怎么不欢喜?
春风何事芊芊笑,为有琅琅读书声。美哉,语文课!妙哉,古文诵读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