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校文化墙所想到的
有一段生活难以忘怀,有一门历史痛彻肺腑。还记得91年的高三学习,紧张忙碌,压力山大,人几乎麻木窒息。但只要一接触中国近代史,同学们就总能满血回归。于是课堂上霎时平添几多怒吼,几许热泪,更生无尽幽情。
是呀,1840年以来的中国百年近代史,哪一页不是狼烟四起,哀鸿遍野,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且不说列强坚船利炮,蹂躏神州,只看那满清政府,屈膝降敌,条约卖国,裂土自保。泱泱中华,九州齐喑。我记得,每览至此,我都会咬牙切齿,痛斥满清无能,更感叹我华夏无人,任人欺凌至此。
直到有一天,语文老师给我们上梁启超先生所撰《少年中国说》,才使我如梦惊醒,恍然大悟。先生说得真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其实百年屈辱史里,也不乏无数青年才俊,仁人志士为“中华之崛起”而前仆后继,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拯神州于陆沉,这是那段风雨如磬的历史隧道中最闪亮最精彩的启明星。而梁启超先生高才大贤,慧眼独具,用其如椽巨笔,作震聋之呐喊。
君不见,年轻的孙文从广东走来,立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弃医从政,奔走呼号,足迹遍布海内外,举事不下数十次,终致满清覆灭,共和兆兴;君不见,青年毛润之从湘江走来,独立寒秋,俯仰天地,吟哦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于是,中国革命发轫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井冈风火,成长于战山斗水一路高歌之万里长征,壮大于巍巍的宝塔滚滚的延河,直至把它的新生儿送上天安门,其势若决江河而归海,谁人可遏?
有了这样的少年,有了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甘于奉献,腹隐韬略的少年,则民族可兴,国家强盛可待。
不由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出使前苏联,接见留苏中国青年学子时,对他们讲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大意是“年青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最终是属于年青人的”。
伟人目光如矩,烛照后世。前有邓稼先埋名大西北,精心研两弹,大漠戈壁滩,巨响震天下;后有罗阳,为我国首艘航母研制歼十五舰载机,甘用生命铸造国之重器,其感人事迹无不令人长歌当哭,为之豪气干云。
放眼当今中国,其势正处于冉冉上升的崛起阶段。但外有欧美印日等敌对势力环伺,内有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发展不均衡,致诸多矛盾频发。面对如此复杂局面,我想除了要牢记邓小平先生所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之基本国策外,更应大力培养一大批有志有识有才有为的时代新青年。
吉日,适逢我广州市黄广中学,步入校门,我欣喜地看到,正对校门,已矗立起一堵颇有气势的文化墙,上面用金字酣畅淋漓地镌刻了我国从古至今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作品。首用荀子之《劝学》,既符合学府之身份风格,也奠基新一代少年学子的学习标准和要求——学不可已;其次则用梁启超先生之《少年中国说》,既表现了我校对学生的殷切期待,更高屋建瓴地点明了少年对于国家的作用;最后用毛泽东主席之《沁园春·长沙》作结,亦有深意:真正有才有为少年应心怀天下,担负起国家兴亡之重任,为国家为时代谱写如前辈一样的辉煌。
惟粤有才,于斯为盛。站在广州市黄广中学,抚今追昔,我总不由回想二十二年前课堂上的那一幕,我却不再有悲愤,而是增添了更多地激动。果真当今社会有了国运寄于少年的共识,有了像我们广州市黄广中学华的青年才俊为已任的教育机构,我相信,我们的民族一定会复兴,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强盛,我们的历史会更加灿烂宏伟。
愿这堵文化墙为证,更愿历史为证,总有一天,我们呕心沥血培育的少年一定会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其青年英雄气概,为我中华傲立于世界东方奏响其生命之最强音,书写出民族不朽华章。
董新生 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