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有心在语文教学方面欲有所为的教师都曾思考过,教学生一篇文章,如果以应对考试为出发点来讲解,很轻松,但总感觉有什么缺憾。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如应试意识太强,缺少大语文观,短期内学生的成绩是不错,但是,从学生长远来看,是不妥的。我们都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载体罢了。借助这个载体,不仅是讲授知识,还要培养兴趣,传递思想。
本期我的公开课选择了乐府诗《木兰诗》,我认为这是一篇古代的微小说,按小说的三要素来讲,亦是如此——篇幅简短,条理清晰,学生很容易理解。
这篇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互文、复沓等。而复沓,特别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学生初次接触,仅是概念似的讲解,学生很难印象深刻。所以,我决定放弃节约时间的应试教法,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的意思,有学生就直译为:将军身经百战死去了,士兵们打了十年战回家了。我首先肯定学生,因为从字面来理解是对的,然后我笑着问:“如果这样打仗,谁敢当将军?你认为这样理解对吗?”学生经过思考,也感觉这种理解不符合常理。这时,我告诉学生,这两句的解释,必须前后两句结合起来理解:将士们征战多年,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像这类形式的句子,用的就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然后,我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感悟去找文中还运用了此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改善。
教学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走向课外,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时,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了解花木兰勇敢又纯朴的形象后,我提问:“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很多,你印象深刻的人物是谁?为什么?”班级里不少爱看书的同学稍加思索就举了很多例子,大多是古典名著里的女性角色。我不失时机地表扬回答问题的学生,并以此教育学生,要想知识面广,必须海量阅读,这是提高语文成绩的一个主要方法。接着我提高难度,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的历史上的女英雄,这难倒了不少人,还有学生把小说中的人物当成了历史人物,于是我举了唐初的平阳公主、宋朝的梁红玉等例子,简单地介绍了了她们的事迹。学生很感兴趣,我说:“巾帼不让须眉,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女英雄,她们的故事非常精彩,但为什么我们所知甚少呢?你们应该自己看书或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找答案。”我相信, 学生课外会带着疑惑,凭着好奇钻入另一片天地,汲取知识的养分。
每堂语文课,教师都要有意识、多角度引导学生把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经过长时间教育指引,学生自会享受书海遨游,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卢映晖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