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授课方法与心得
《武陵春》一词被选编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里,这首词是婉约派最有代表的作品之一。《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笔者抓住了古典诗歌的特点,为学生构建一个“诗意”平台,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情感体验,感知词人的情感。具体设计如下:
一、 诗意渲染课堂氛围
对于这首词,“愁”字肯定是词眼。任何人解读这首词时,都能直观感受到李清照内心的愁情。然而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感,必须是一个人有所阅历之后,才能体会其内涵。但毕竟我们与古人时代相差太远。所以在上课之前,创设情境,用《武陵春》的音乐作为铺垫,反复的渲染,这样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这首词的意境中去。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精心准备了三段音乐。开头以《武陵春》歌曲导入;其次是教师朗读时配乐;第三次是介绍李清照身世背景时。三段音乐恰当的运用,学生始终沉浸在浓浓的古典诗意氛围之中。而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很注意教学语言的诗意化。尽量让自己的语言和词的意境相结合。在语气语调上,我饱含深情,注意抑扬顿挫,让学生至始至终浸染在浓厚古典气息的语言环境里。
二、整合各种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
这首词的教学,笔者设定的教学重难点----调动体验,体悟愁情。如何调动学生体验,用什么方法去调动体验,调动到何种程度始终是我教学过程中比较难于掌握的的地方。所有,我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1)替换比较法(2)想象体验(3)赏析修辞法(4)角色代入法(5)调动体验法(6)引入背景法。
课堂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和描绘,你从那些词句读出了愁情?为什么?(请同学们先思考,在小组交流,交流好了,就可以举手。)
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为什么?
生:事事,指所有的事;休,停止、了结了。“事事休”,万事皆休,内心伤痛,所以愁从中来。
师:那物是人非呢?
生:景物依旧,而人事俱非,这里暗指丈夫已经去世。
师: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丈夫的离去意味着什么?
生:无依无靠,生命失去了支柱。
师:那是多么的痛苦和凄凉啊。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她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五十三岁了。那她经历过那些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经历?PPT导入。
师配乐阐述李清照背景(略)。PPT出示背景关键词语: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韶华已逝、文物散尽、 膝下无子、再嫁非人、离婚入狱。
师:一个休字,表现出了李清照对生活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绝望。
师:我们再来把这句读一次,注意节奏与气息的连贯。
生读:物是人非事事休。
师:同学们,你有过物是人非的经历的吗?(听课教师笑)
生:我想起了我曾经养过一条狗,但不在了。
师:我知道你想起这件事,一定很难过,看得出来你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孩子。你看过“事事休”的情景吗?你当时感受如何?(生沉默)
师口述: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我从电视上看到一个妻子拿着一张全家福,她面前是一堆废墟,相片依旧,但丈夫没了,孩子没了,家没了,那是一种怎样的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经历啊,她的内心是何等的痛苦和绝望啊?
(师引导学生重音读“事事休”,所以李清照就“欲语泪先流”。)
师:我们形容一个人很伤心的时候,通常会用一个成语“声泪俱下”,同学们比较一下,“欲语泪先流”和“声泪俱下”两种表现那种更痛苦一些呢?为什么?
生:声泪俱下,是一个人很痛苦的时候,还能把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人就舒服了。
师:而欲语泪先流呢?
生:话没有说,眼泪先流了下来。
师过渡:你的理解很深入。是啊,生活就像一张痛苦的大网,网住了李清照原本那颗玲珑剔透的心,不知道对谁说,不知道从何说起,唯有泪千行",心里是何等的沉重和压抑。
再指导学生读。(欲语:注意一点声调的上扬)
我始终立足于文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看似浅显易懂的一首《武陵春》,学生慢慢感受到了词人的情感是何等强烈。
三、以点带面丰富内涵
关于写愁的诗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但李清照的“愁”,可以说别是一家,承前启后。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有没有必要解读得那么深?笔者认为,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一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词的创作自有心得。所有简单提及,对学生今后学习她的作品,是有所帮助的。
课堂实录:
师:愁本是抽象无形的,怎么能用船去装载?这个词李清照是不是用错了?
生:没有。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
师:说得好。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了愁的什么特点?
生:重。
师:这些有形有重量的东西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石头。
师:可以再展开想象?石头似乎不够重量。
生:大山。
师:现在这些大山一样的愁,压在李清照的心中,所以小小舴艋舟怎能载得动呢?同学们,你能够说出一些关于写愁的名句吗?
(生感觉有些紧张)
师:其实我们背诵过很多。比如李白的诗里就有很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
PPT出示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董解元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
师小结: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贴,不着痕迹。的南唐后主李煜将愁变成水,北宋的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李清照后面一点金人董解元,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马背上,元代的王实甫更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子上。李清照的比喻,可谓承前启后,别是一家。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笔者始终立足文本,层层深入。特别注重诗歌的整体性,始终让诗意贯穿课堂的始终。在课堂总结之时,笔者以借鉴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创作了一首小诗,以“易安不易”完结成板书,取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如下:
附录小诗:
梦易安
人生去日苦,心磊几重愁。
至今思清照,不肯上轻舟。
【张永良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