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广州市黄广中学 > 师生园地 > 语言文字工作专栏 > > 金庸、大学和文化之线
金庸、大学和文化之线

——高一选修课《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授课感想

2013年9月26-1219日,我校开展了题为《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选修课程,浅谈金庸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层层关联。

不得不承认,本课程所讲内容并无实质创新,但是我将前人的探索成果加以整合梳理,以适宜高中学生认知、学习为出发点,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之间架设一道桥梁,让学生们通过喜闻乐见的金氏武侠小说接触中国文化,从而了解文化乃至喜欢国学。囿于所学,本课命题过于广泛,可深入研讨的知识内容众多,寥寥八讲并不能触及“中国文化”万分之一,通过有限的引导帮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思考金庸小说,于平易处体悟金庸小说的文化魅力。

学生对这个选题兴趣浓厚,却对金庸作品缺乏了解。因为阅读量太小,只有极少同学品读过金庸作品,对故事及人物的认知也只源于电视剧,遑论其它的文化书籍。“武侠小说”对学生来说是神秘的未知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解读,学生怀着无限好奇于环环相扣的精彩情节中窥见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绚烂,“识”虽未至,却“心向往之”。

这已足慰人心。

古时,男子八岁入小学,学习文字、音韵、训诂,知“洒扫应对进退”之仪,十五岁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穷理正心”以备“修己治人”。高一的学生正处在“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习阶段,借助学校选修课的契机和平台,讲金庸,谈文化,促进同学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思考,将文化的种子撒向有待开垦的心田,期盼未来飘向各方的莘莘学子,都拥有这一缕魂牵梦绕的中华魂。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坚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当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时,文化、历史就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龙应台

在 “老师只是职业,教书只为赚钱”的年代里,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还能通过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创造价值,是广州市黄广中学、教学事业的升华。

【文/翟春生】